2006中国企业公众形象报告?最佳企业公众形象评委会?报告说明:此报告为中国首份基于企业公众评价理念之上的企业公众形象建设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了企业公众形象的学术内涵与规范的评价指标,总结了2006年中国企业公众形象的状况与特点,并分析了当前中国企业公众形象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对中国企业树立公众形象的最佳实践进行了集中报告。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与搜狐财经、光华传媒等传媒机构共同合作,集学术理论研究与传媒观察为一体的2006企业公众形象建设年度报告。报告关键词:企业公众形象公司治理盈利能力员工关系消费者关系投资者关系商务关系品牌传播危机管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综合成长企业道德竞争力?正文:2006中国企业公众形象报告一、企业公众形象的内涵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已经成长为经济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企业不再仅仅是交易主体,也在成为法人公民。特别是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崭新的大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承担更多的责任。近年来频频发生的产品安全、劳工权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更是将企业的公众形象的问题集中展现于大庭广众之下。在中国,企业公众形象正在受到政府、工商界、学术界和传媒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企业公众形象的显现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早在先秦时期,商人阶层的出现所形成的商学理论已经蕴藏着朴素的企业公众形象意识。比如,“务完物,无息币”就是要保证产品质量的优良以及加速资金的周转;对于商人素质有“智、勇、仁、强”四个要求,“仁”的概念的就是要求提出要求商人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相关利益方。当然,由于中国历史上始终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于工商业经营的实践和认识只是囿于经营体自身,而始终无法在社会层面得到广泛的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使得企业形象与政府形象几乎合二为一,国有企业缺乏独立的公众形象。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公众对企业形象开始产生独立的认知。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随着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迅速全球化,企业公众形象已经成为企业社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系统地掌握企业公众形象的内涵已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