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散文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个新的思想家阶层他们有的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担任卿相之职;有的虽一度出仕,但以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主;有的则终身为“处士”、客卿。他们以从感性经验中抽象升华出理性原则为己务,其活动富有高层次的思想文化特色。后代习惯尊称他们为诸子。先秦诸子的共同特点是: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面对社会和人生,作富有理性特色的思考,力图对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政治、经济、军事斗争,道德形式,伦理关系,人生价值以及人的主体思维、感情欲求的发展,做超出感性经验范围以上的、具有理论性原则性规律性的说明、阐释和总结,以求从中寻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设计出社会发展的蓝图。诸子著作——百家争鸣:由于先秦诸子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接触的实践范围、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均不相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发展成不同的派别系统。诸子散文:诸子的著作在内容性质上属于思想学术范畴,但从其形式表达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看,则属于散文作品。《论语》《论语》:概况《论语》是以语录形式简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记述孔子的言论为主,约略涉及孔子的一些行迹,同时也穿插记载了其弟子的一些言行事迹。该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汉代以来,长期被列入经书范围;南宋以后,又作为《四书》之一,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论语》:孔子其人其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乡陬邑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孔子祖先是宋国人,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来周游列国,屡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论语》:孔子的贡献孔子的历史贡献是把他以前的中国思想文化的积累做了比较全面的清理总结,并传输给后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主要基础。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授徒讲学之风。一生发愤忘食,乐人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主要精力用在思想文化方面,目的是希图在总结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寻求出理想的政治、道德、伦理规范,确立一个能体现这些规范的理想人格模式,并由此确定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