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读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意义:(1)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重人文教育的传统遭到了冷落与忽视。国内许多高校把教育重点放在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方面,对于本民族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心灵轨迹的教学建设却相当薄弱。本课程《史记讲读》与《论语讲读》、《庄子讲读》、《文选讲读》形成讲授国学专书的系列课程,将“故纸堆”与“新思想”有机结合,对人文教育进行重构与强化,具有非常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2)本课程注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经典正好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源性与派生人文内涵的核心地位。本项目又把教师研究性的“讲”与学生深入细致的“读”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传统的浸染,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在实质,具备根源性的人文素养而不为外在时尚、商业炒作所左右。(3)打破文、史、哲学科的人为界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结构优化。不是如选修课那样的“散兵游勇”,而是将四部国学专书融会贯通、链结聚合,帮助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内在血脉,使学生在深入、细致研读原典的基础上还能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4)本课程注重从原典着手,避免“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不良学风,不是泛泛而谈的专题、浮光掠影的通论、断章取义的节选,而是深入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血脉,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原滋原味的了解。教案第一讲概述:(上)后人对《史记》有代表性的评价。《史记》的史学成就:实录精神。“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术功力。史识超卓,将个人感情渗入史书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对史体的创例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互见法与迭见法。《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与史实。《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严密的史学体系。司马迁严谨的史学态度。第二讲概述:(下)在文人被“俳优视之”、文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时代,司马迁的“重文”倾向。文人传记在《史记》中的地位。《史记》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与“文学即人学”。《史记》纪传体例以及人物、事迹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史记》典故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塑造人物形象时的“颊上三毫”技法。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很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史记》将曲折生动的情节与琐碎却又有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