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思想导师制”是怎么运行的?你有没有遭遇过这样的情况:某位员工业务表现不佳,当你提出批评,甚至要调整他的时候,他会摆出种种客观理由,比如,是市场环境太恶劣了,竞争太激烈了,竞争对手太坏了,客户太刁蛮了,很难服从公司的处理结果,甚至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氛围。怎样让员工正确面对在公司内部的挫折?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华为的做法——施行“思想导师制”。华为的“全员导师制”是一项非常好的员工培养制度,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员工进入新环境的“磨合”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而且可以密切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值得所有民营企业学习和借鉴!出台背景上世纪80年代末,华为“由于无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语)进入通信行业时,中国通信市场被国际巨头分割,处在所谓“七国八制”的局面。任正非认为,一支队伍要有战斗力,就必须有抱负和进取心,因此很早就提出,华为要做到在通信行业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世界级企业。但在通信行业,华为的竞争对手几乎都已经是世界级企业,华为靠什么激励员工?任正非希望,用民族复兴的情怀。但是,老板只能够传道,当遭遇工作与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时,员工需要有人给他们“解惑”。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职业终生制乃至世袭制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时,任正非希望能够遵循现代企业治理规则,实施干部能上能下、末位淘汰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既让员工努力工作,又让他们平静面对末位淘汰的结果,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正非因此想到要为员工寻找“精神导师”。任正非心目中,作为精神导师,很重要的一点是,自身必须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因此委托华为前党委书记陈珠芳去“两弹一星”基地等机构物色了20余位退休的老专家,这也是华为第一批思想导师。当时,华为有十几个部门,几乎每个部门都有1-2名思想导师。直到今天,还有少量华为首批思想导师仍在留任。导师的日常工作这些导师的主要工作形式是和员工交谈,主要利用员工的“茶余饭后”时间。一个典型的工作场景是这样的:一个干部在市场一线做得不好,被免职,这个干部觉得冤枉,甚至委屈,他会抱怨,不是他不努力,而是市场环境太恶劣了,竞争太激烈了,竞争对手太坏了,客户太刁蛮了,于是怎么也想不通。思想导师就要帮他理解公司的决定。比如,在降下来的岗位同样可以做得很出色。当然,这需要整个公司营造一种氛围和环境,要让员工的上司、同事、下属等不会对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