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WORLDCINEMA不确知的开端文/〔法国〕阿兰·马松译/曹轶是不是要追溯到1934年本杰明·斯托洛夫的影片《大洋彼岸的旋转木马》(TransatlanticMerryGoRound),其中有一首歌叫《摇滚》(RockandRoll):即使它并不是半世纪以来被我们称做摇滚的那个东西,却提醒了我们音乐剧之于摇滚乐登上银幕的作用。根据本文借鉴颇多的克里夫·希尔施霍恩(CliveHirschhorn)的《好莱坞音乐片》(TheHollywoodMusical)一书所言,最能对此做贴切说明的是影片《驰骋吧,牛仔》(Ride’emCowboy)(亚瑟·卢宾[ArthurLubin],1942),片中埃拉·菲茨杰拉德(EllaFitzgerald)和快乐的麦克乐队(MerryMacs)合唱《晕摇》(Rockin’n’Reelin)。黑人女歌手和遭到贬损的西部形象的组合印证了好莱坞在收揽杰出音乐时所遭遇的困境。无疑,自电影诞生到有声电影出现都不离不弃的爵士乐在音乐片创作中仍然适用。其实它有其自身的目的:如果这项艺术只为延续一种纯属黑人的文化传统,而不趋附于任何流行风潮,再怎么日新月异,也会乏人问津。电影更愿意将其归纳为一类简单的风格:突出和缠绵的切分节奏,非常具有表达力。战后,那些独具匠心的音乐人(亚特·塔特姆、查利·帕克、埃罗尔·加纳和巴德·鲍威尔)将百老汇的乐谱作为主旋律写出自己的变奏曲,而这时,好莱坞仍以风格多变的爵士乐作为音乐剧的保留曲目。在博普爵士乐①流行时期,影片中处处可闻爵士音乐的节奏。备受推崇的有伍迪·赫尔曼、哈利·詹姆斯、班尼·古德曼、汤米·多尔西和格伦·米勒的乐队。这些才华横溢的团队有着与拉丁美洲的管弦乐队一样的角色:沙球相当于萨克斯管,沙维尔·屈加好比亚提·肖,卡门·米兰达(1909-1995)则能媲美莱娜·霍恩(1917-)。为战争做出奉献的黑人们在影片《暴雨天》(StormyWeather,安德鲁·斯通,1943)中得到补偿,他们的传统文化被大肆炫耀,但是人们也看见好莱坞对爵士乐的坚持已经失守。莱娜·霍恩和比尔·罗宾逊最终没能走到一起:这对黑人音乐来说不是吉兆,因为正如里克·奥特曼在《好莱坞音乐剧》(L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