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以学生亲身体验为核心的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研学旅行的正常开展如普通教学活动一般,都是有赖于完整的活动课程。基教司一司司长王定华曾指出,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强调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这便是研学旅行的诗与远方。在部分教育机构“快餐式”研发的过程中,通往诗与远方的路上面临现实困境:由于对研学旅行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把活动行程单作为学员手册,把学生心得感悟作为研学成果等“只旅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某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缺乏合理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老师也如同课堂教学一般进行简单讲授,学生对红色基地的认识也仅停留在背景知识的理解,难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追求。实际上,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具象化载体,需遵循“教育为本,安全第一”教学原则,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在此,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下输出型导向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思路。输出型导向和输入型导向的辨析?通常来讲,很多老师都是从输入端开始教学思考或课程研发,即从已有的旅游资源基地、固定的教材、常见的活动进行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去考虑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老师可能更加注重如何去“教”,并非学生如何去“学”。具体体现在我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组织学生开展什么活动等,而非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可到达的最近发展区、需要什么帮助可以达到学习目标。我们来分析一个典型的输入型(内容)导向而非输出型(结果)导向的课程设计。老师可能根据已有的旅游资源设计了一个红色革命的课程,选择某个历史片段作为学习资源,并依托相关资源和红色革命主题选择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历史背景、分析某个典型形象,最后设计几个问题或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来检测这节课的效果。笔者并非对输入型课程设计进行批判,实际上这类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思路非常普遍。输入型导向的课程通常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算学生真的有所收获,也只是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偶尔发生的,未必能让学生获得智力上的成长。基于现实情况,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或开发的时候,更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如果说教学目标稍显模糊,那么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尝试一下角色互换,从学生的角度来发问,如我们为要参加本次红色革命课程?我们能否理解这个目的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如何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