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时尚是驱动力因为别人都在用人是跟风的在互联网产品中,“时尚”是重要的驱动力不要太“工具化”重视”屌丝”用户群#日有所思#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Path等产品解决了人的“存在感”问题。存在感是指人离开了SNS就觉得自己与人群脱节被孤立而无价值。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因为中国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是”生存感”。但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既有生存感的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这群人就是“屌丝”。中国互联网的主体用户心里和需求,应从了解屌丝群生存和心里状态入手。搞清了屌丝,就把握住了用户群。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GalaxyNote:时尚?方便长指甲打字触碰开关:比普通开关更贴近人的情感伟大的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性需求不在产品中参合自己的道德感满足贪嗔痴,但又要用户“少发微信”,世界是荒诞的“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SteveJobs大部分新功能是可以砍掉的回顾一下,你们做了多少功能,是可以不做的?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涂鸦重要吗?从别人的产品里,你无法深刻理解需求不要听从产品经理的需求他们不是用户确以为代表用户他们分析过于理性他们会要求你加是否在线,是否已发送到手机,是否已满,要分组,***,要涂鸦,要多终端同步,要云端保存消息,要文字图片视频一起发******,要多头像,要赞头像,要有PC版,要自动导入通讯录好友,要群名片,要,,,,,,“你常使用其他同类产品吧。”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需求不来自调研需求不来自分析需求不来自讨论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从微博上感受用户潮流每天花一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谈论他们是如何使用你的产品的他们的场景,感受等他们所处的时代潮流往哪里走忽略评论家意见等待他们说“太好玩了”满足自己需求优于满足用户需求你无法真正理解他们你无法满足海量的个体的个性需求人同此心,从自身捕获大众需求案例,已阅读案例,语音写提醒,语音找人找到需求背后的心里诉求需求的本质往往可以归结于心里诉求漂流瓶,满足倾诉,好奇的心里。这是一个心里驱动的范例。人们的倾诉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