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10周年》分镜脚本中国梦·同济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10周年分镜头脚本表现形式:拍摄+特效合成画面规格:1920*1280P影片时长:30分钟序什么样的力量,让德国印迹传承百年,缘谊至今?(宝隆-裘法祖-武忠弼照片)什么样的力量,曾经让一级教授占据武汉的半壁江山?(唐哲+7个国家一级教授照片:)什么样的力量,可以担负华中地区诊疗中心的重任?(同济、协和医院素描背景和logo)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医学研究成果实现井喷式增长?(陈孝平+国家奖人选照片:童萼塘、王新房、夏穗生、蔡红娇、马丁、王建枝、施焕中、邬堂春、陈卫红)(大场景远镜头,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医疗,不突出个人,旧照片黑白,毕业生的集体大照片)这种力量,激发几代人追寻同一个梦想,这种力量,筚路蓝缕仍然不断走向辉煌,这种力量,铸就了一个响亮的百年品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两个版本:医学院logo和110周年logo)镜号配音【画外音】画面描述备注表现形式Cam011、历经风霜·生命力特效字幕Cam02(旁白、场景:这里是中国上海的凤阳路,车水马龙,现代而繁华。)公元1907年,中国上海白克路(今凤阳路),来自德国的医师宝隆博士,在近乎荒凉的土地上,从一无所有做起,创办了一所德文医学堂.“医院能救人于一时,学堂能救人于后世”,在这一理念的感召下,他带领3名德籍教师和33名学生,开启了为古老的中华民族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艰苦事业。凤阳街环境镜头宝隆博士照片宝隆博士和学生在一起的照片(3名德籍教师招收了33名学生、3个毕业生照片、德文医学堂照片)医院旧址历史资料+特效+包装Cam031927年,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初具规模的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学院被迫六次迁移,辗转沪、浙、赣、桂、云、川和越南,1940年到达四川宜宾和李庄,抗战胜利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回迁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照片(前20年历届3个校门照片)、迁徙路径地图历史资料+特效+包装Cam04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复,同济大学医学院由上海迁至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2